shequ

        【導讀】國際珠寶網珠寶社區翡翠手鐲 ,亦稱“釧”、“手環”、“臂環”等,是一種戴在手腕部位的環形裝飾品。其質料除了金、銀、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手鐲由來已久,起源于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古代不論男女都戴手鐲,女性作為已婚的象征,男性則作為身份或工作性質的象征。在古代社會,人們還認為戴手鐲可以避邪或碰上好運氣。
 
  玉鐲作為飾品,*早出現于 新石器時代 ,已有近萬年的歷史。而翡翠手鐲則始于 明朝 洪武年間,清末及民國時期已盛行。玉鐲也稱手環。古時“手環”與“臂環”同稱為“釧”。“手環”是戴于手腕上的環狀飾物,多為女士佩之;“臂環”則多為男士所用,是佩戴在肘關節上的手臂飾物。近代“臂環”已不多見。
 
  追根溯源,其實西方的婚戒和東方的婚鐲如出一轍,都是源于環形飾物。古西方人的早期訂婚信物只是一枚鐵質指環,后來發展為鉆石戒指。且婚戒也僅限于情侶之間的贈與。而東方人的翡翠手鐲既有婚俗文化的內涵,又是親情的延續。女性長輩將鐘愛一生的 翡翠玉鐲 傳給女兒,兒媳……然后世代相傳下去,直到永遠,這就是翡翠手鐲永無終結的情感涵義。
 
  隋唐至宋朝,婦女用鐲子裝飾手臂已很普遍,稱之為臂釧。初唐 畫家 閻立本 的《 步輦圖 》、周肪的《簪花仕女圖》,都清晰地描繪了手戴臂釧的女子形象。這不僅僅限于宮廷貴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熱衷。據史書記載,崔光遠帶兵討伐段子章,將士到處搶掠,見到婦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釧。可見當時戴臂釧的女子并非少數。
 
  明朝初年, 朱元璋 派養子沐英將軍兵伐鹿川(中緬邊界一帶),進一步打通了騰沖至 玉石 場的通道,于是入滇的 翡翠 劇增,并有大批翡翠輸入中原。由于地緣關系,云南的女子*偏愛翡翠手鐲,其次是四川、貴州、廣西。到了清末及民國初年,翡翠手鐲已是滇、黔、川、桂女子的必備之物。女兒出嫁,娘家陪嫁的嫁妝一定不能沒有翡翠手鐲。大戶人家的婦女死后,陪葬品中也少不了翡翠手鐲。
 
  近代的華人中,香港、臺灣、澳門的女士是擁有翡翠手鐲*為普遍的華人群體。現代的 時尚 女性,已經從南方開始追回到百年前的“無鐲不成婚”的習俗。這種返璞歸真的時尚觀念也已迅速蔓延到了北方。以翡翠手鐲作為信物,維系雙方情感的理念源于翡翠手鐲自身的文化內涵。翡翠手鐲呈圓形,象征永無終結,永環永圓和諧圓滿,相愛永無止境。因此,男女婚配時為表忠貞不渝之情感,女子以翡翠手鐲相伴,與鐘愛的男子共赴 婚姻 殿堂。這種以翡翠手鐲表達相愛無終的東方婚俗文化比起西方的鉆石婚戒文化更顯得真實、貼切,風情萬種。
 
  當西方寶石文化滲入中國時,有人接納了西方鉆石婚戒文化。但不久,人們經過理性的思考后還是覺得翡翠婚鐲文化更適合 中國人 的習俗理念,延續了近千年的東方婚鐲文化,曾經令西方人贊嘆不已,中國人又何不珍惜呢。
 
  尤其翡翠手鐲的豐富多樣性和惟一性,是任何指環所無法相比的。翡翠手鐲一經琢成,其金身永不再改,傳世千百年之后,其親情愛意也始終不變。婚戒雖也傳情,但雷同者比比皆是,并可以隨意重新改制,因此,其傳世的功能也會大打折扣。凡此種種,人們有充分的理由去選擇翡翠、享受翡翠,享受翡翠給你帶來的溫馨和愉悅。

#1樓
發帖時間:2015-06-11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