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論壇:玉者,石之美玉也。古玉器,是中華文化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鮮明的特色、精湛的制作技藝、優美的造型、絢麗的色彩著稱于世,自新石器時代以來,已有7000余年的歷史。玉器有出土的、傳世的;有舊玉新刻工或新玉仿古的;有自然土沁的,有人工加色等等。這就需要掌握鑒別古玉器的幾個要素。例如玉質、刀工、器形、紋飾、沁色等。現將古玉器鑒定幾個基本方法介紹如下。
(一)根據玉質判斷
要鑒別一件玉器,首先要從玉質方面著手。根據考古發掘資料可知,舊石器時代尚未風玉器,當時的生產工具都是用石器打制而成。進入新石器時代后,在選擇、打制、琢磨石器的過程中,才逐步認識了比石材美麗的彩石。這種近似玉質的彩石,其質地細膩堅硬,色彩美麗,人們用它來磨制生產工具、裝飾品和祭祀用品。彩石器發展到一定時期,人們又認識了更為絢麗晶瑩的和田玉,并慢慢地以之取代了彩石玉器。
明代玉器以青玉居多,白玉少。玉質熟舊油膩,但不潔凈,多雜質,特別是晚明玉器如執壺、耳杯、花觚、帶板、鑲嵌件等類型的器物,其玉質多為不夠純潔干凈的帶斑點的青玉或白玉。
清代玉器選材較為廣泛,有白玉、黃玉、青玉、墨玉、碧玉、翠玉等數種;特別在乾隆時期,以白玉為多,且在選擇玉材方面比較注重多選質地純凈、光澤瑩潤的白玉和青玉。而白玉中的佼佼者“羊脂白玉”,是乾隆時期多見的玉材。這種看似羊的脂肪的玉材潔白、細膩、瑩潤、純凈、透亮,是世間不可多得的珍寶。掌握各時期所選用的不同玉材,是鑒定玉器年代的要法。
(二)根據刀工判斷
明代玉器有了新的飛躍,以揚州、蘇州為中心,琢玉為開始大發展。刀工粗壯,渾厚有力,生動活潑,寫生味濃厚,出現了浮雕、鏤空,還有二層的甚至三層的鏤雕。
清代玉器特別是乾隆時期,玉器制造技藝更加高超。揚州出現大型器物,蘇州以雕琢各種精巧玉器馳名。尤其是集中了*國名工巧匠的清宮造辦處的琢玉為,更使清代玉器工藝迅猛發展,名作極多,是我國治玉史上空前繁榮時期。從傳世品來看,這時期的玉器精雕細琢,形象逼真,還出現了巧作(即利用玉的皮色或沁色雕琢出花紋圖案)。這些玉器線條精細,磨光平滑,立體感強,花果的枝葉脈絡雕刻明顯,栩栩如生。這時期以鏤空、半浮雕、浮雕三種雕法盛行,其中以半浮雕和浮雕為主。嘉慶以后的玉器,其雕工慢慢趨向粗糙,地子打磨不夠平滑,立體感不強,不夠逼真,花果枝葉較平板呆滯。
(三)根據器形判斷
明代玉器除常見的仿古銅器的玉觚、玉尊、玉爐、玉簋外,玉帶板、鑲嵌件、玉帶鉤、玉花牌、玉杯、碗、壺、杯托等實用品多見,動物有羊、獅子、麒麟、獨角獸、虎、魚等。各種人物、瓜果、花卉、玉山子、玉簪等佩飾特別多。而明代蘇州有名的琢玉工匠陸子剛所做的子剛牌是明代很出名的玉飾件。
清代玉器品種極其豐富,除了繼承前代所有的品種外,還增加了不少的實用品,如餐具、屏風、鏡屏、煙壺、煙嘴等。玉如意、玉鎖牌、玉劍飾、玉花牌、玉班指、玉瓜果、玉人物、玉獸類特別多。還有一種叫“痕都斯坦”的器物。這類玉器,是由新疆地方大吏搜羅進貢內廷的。痕都斯坦玉也稱為印度玉,西方稱為莫臥兒玉,這具有阿拉伯風格的造型和花紋。其特點是“水磨”,拋光強烈,器薄如紙。
(四)根據紋飾判斷
紋飾的時代性很強,就算是同一類型的花紋,隨著時代不同也在不斷演變著,所以我們鑒定時要抓住它的特征,才能準確的斷代。
明代玉器的紋飾,仿古器物以獸面紋為主,如玉尊、玉花觚、玉爐等都以獸面紋裝飾。玉璧則在璧面浮雕螭虎紋,這也是常見的一種紋飾。明代播種期,器物上的紋飾以松鶴、八仙、歲寒三友(松、竹、梅)、云頭紋、纏枝花卉、蘆雁穿蓮、山水人物等為主。而在杯、執壺、碗、帶板等器形上多有福、祿、壽等字體。這是明末紋飾的一個特征。
清代玉器的紋飾題材極為豐富多彩,除了仿古器形以龍紋、螭虎紋、獸面紋、谷紋、蠶紋為主外,在佩飾上則以常見的太平景象、太子玩蓮、和合二仙、劉海戲蟾、三羊開泰、犀牛望月、麒麟獻寶、馬上封侯、麻姑獻壽、松鹿同春、雙魚吉慶、鳴鳳在竹、大吉大喜、魚龍變化、蘇武牧羊、四喜、谷穗鵪鶉、鴛鴦戲蓮、松鶴延年等題材為主。同時還有雕刻山水人物的大禹治水、會昌九老圖、漁樵耕讀圖等圖案。
(五)根據沁色判斷
玉器很多都是出土的,特別是年代較遠的玉器多出土于墓葬中。玉器受泥土中所含酸、堿性和不同成分物質的作用產生的顏色,叫作沁色。在鑒定一件玉器年代時,往往要觀察其沁色如何,以此作為判斷年代的依據之一。因此,掌握玉器沁色是很重要的。玉器埋在地下的時間既長,出土時便會形成石灰質或朽骨質,俗稱“雞骨白”。如埋在水銀質的土中,便呈現出黑色的水銀當色;埋在銅器附近,出土時就呈現出綠色的銅沁。玉器出土時呈紅色或有一絲絲紅筋的就叫血沁;黃褐色的叫土沁;白色的叫水沁。當一件玉器新出土時,玉器的表面呈現出一層似霜似霧的灰白色,這叫做“生坑”。生坑出土的玉器經長期撫摸,就會根據埋藏地的不同的土質呈現出上面所介紹的不同沁色。由于是真正出土的年代久遠的玉器,它的玉質是自然熟舊、油潤的,它的沁色也是自然地由里向外發出來的。沁色的邊沿往往自然柔和,不夠規整。若是后仿或者造偽者,為了使器物能呈現出各種沁色,或用火燒,使其變成“雞骨白”;蛴糜驼ɑ蚣訜岷蠓湃胗猩囊后w中著色,用強酸腐蝕,使其變成“生坑”。由于是人工的,在色澤上沒有自然油潤熟舊感。同時色澤表現得死板、呆滯,看上去只是表面的或表皮的,沁色不夠深入。而且沁色的邊沿較平齊,沒有天然之感。
一件
玉器,除了觀察它的沁色外,再加上從玉質、刀工、器形、紋飾等幾方面去判斷,就不難看出它是真品或是仿品。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