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qu

       【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論壇:《大禹治水圖》玉山成品于十八世紀清朝乾隆時期。高224厘米,寬96厘米,重約5000公斤,是用*為名貴的密勒塔山和田(舊稱和闐)玉雕成。
 
 
珠寶論壇
 
       玉山被置于高60厘米的嵌金絲褐色銅鑄座上,青白玉的晶瑩光澤與雕琢古樸的青褐色銅座相配,更顯得雍容華貴,互映生輝。玉山雕琢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整個玉山仿佛一座山峰,其上山石林立,山石間飛流直下,山石上人群聚集,揮锨舞鎬,開山移石,疏洪導水,場面恢弘,氣勢非凡。玉師們巧妙地結合材料的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工藝之精美嘆為觀止,不但是一部具有豐富內涵的壯麗史書,也是一件無與倫比的藝術瑰寶。“大禹治水”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宏,運路*長,花時*久,費用*昂,雕琢*精,器形*巨,氣魄*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上*大的玉雕之一。
 
  清朝乾隆年間,新疆和田地區的密勒塔山中,發現了一塊重達5300多公斤的特大玉石。此次發現的這塊玉石,不僅體型巨大,而且色澤青綠,光潔滋潤,質地十分罕見,是一塊天賜的奇石。消息傳到了宮廷,乾隆皇帝聽后龍顏大悅,急命人速將奇石運往京城。玉料取自海拔近5000米的山脈,終年積雪,空氣稀薄,每年只有七八九三個月才能進山開采玉料,在當年極端原始的開采條件下,單是把這玉料從山上移至山下,*少也要兩三年的時間。
 
  有關玉山的開采和運輸過程,史書中并未見詳細記載。清代黎謙的《甕玉行》中倒是記載了當時運送一塊數千斤的玉料的情形。詩句上寫,需要使用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前面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后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如此不難想象,新疆和田縣到北京有萬里之遙,要運送一塊上萬斤的玉料到京城,耗費的人力、物力和時間,更是幾倍于此,其中經歷了多少艱辛不言而喻。
  如此天賜良石,該雕琢成什么樣子呢?乾隆皇帝自然有他的打算。在中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世代傳頌。歷代封建帝王都以法先王,學堯、舜、禹來標榜自己。風光無限的乾隆皇帝,更是在心中把自己比作大禹。他要把這塊天賜特大玉石雕刻成《大禹治水圖》,一方面是為了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另一方面,是要顯示自己效法先人功績卓著,以博千古之名。當時清宮內府藏有一幅《大禹治水圖》畫軸,因畫軸上并無作者姓名,年代、作者已不可考,但根據畫譜和畫風考證,*晚不遲于宋人所畫。乾隆皇帝對此圖一向偏愛有加。于是,乾隆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要養心殿造辦處以這幅《大禹治水圖》為藍本,設計大型玉雕圖樣。他本人要親自審閱督造。
 
  玉石已經安然抵京,藍本也已選定,該由誰來雕琢呢?清代的玉器作坊遍布*國各地。乾隆時期,琢玉工藝的發展達到鼎盛,僅朝廷直接控制的琢玉場所就有10處,其中以北京、蘇州、揚州三地*為有名。而大型玉器的琢制任務,幾乎均由兩淮鹽政所在地的揚州來完成。揚州藝人以獨有的山子雕而名聞天下。山子雕是一種把圓雕、浮雕、線刻相結合的雕刻方法,此種雕刻方式十分注意利用玉石自然優美的形態,因色設物,隨形施藝,把人物山水、亭臺樓閣、花鳥魚蟲雕刻在一個立體的多重畫面上,層次分明,意境深遠。是雕刻中能使玉料獲得*高利用率的藝術創作技巧和表現手法,也是制玉技藝的*高水平。因此加工《大禹治水圖》玉山,非揚州藝人的山子雕莫屬。
 
  根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的檔案記載,玉料運到京城后,先由清宮造辦處畫工根據稿本設計出圖樣,按“玉山”的前后左右位置共畫四張,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初十日完成。隨后又制成蠟樣,于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送乾隆皇帝閱示。乾隆帝于五月七日批準后,玉料由水路歷時三個月,運達揚州。九月份,兩淮鹽政所管轄的揚州工匠正式開始雕琢。因當時揚州天氣較熱,怕日久蠟樣熔化,經乾隆批準,又照蠟樣刻成木樣。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才正式在玉料上依照木樣大小和紙樣所貼深淺尺寸、數目打取鉆心,雕刻光細。
 
  清朝時期制玉工藝還采用手拉腳踩、鉆打沙琢的傳統操作方法,即使一件小產品,也要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才能夠完成。揚州的工匠們被分成幾批,晝夜不停地加工。他們用了7年時間,終于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成了這件*上絕無僅有的玉雕作品。雕好的《大禹治水圖》玉山,于同年八月十六日水運回北京。乾隆皇帝見到后心花怒放,這是他在耄耋之年收到的*好的禮物。運回北京的玉山陳設在何處,還頗費了乾隆皇帝一番腦筋。一開始擬定了乾清宮西暖閣、寧壽宮東暖閣、頤和軒西次間等五處地方,反復比較畫好的地盤紙樣,*后才選定在寧壽宮樂壽堂安設(這也是乾隆皇帝退位當太上皇時的居住地之一),取代了原處放置的大水法自鳴鐘。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二十五日,乾隆又命造辦處如意館刻玉匠朱永泰刻字,將他親筆題字《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和詩刻在“玉山”的背面,又將他的《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和《八徽耋念之寶》篆刻在“玉山”前后適當位置上,到該年年底才刻完。《大禹治水圖》玉山,從開采到*后*部完工,歷經十余年,所用的工時和造價,已無精確的資料可據,但粗略估算,至少數十萬人工,耗白銀更是不計其數。
 
  如今200多年過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中,紫禁城里無數的奇珍異寶也歷盡劫波,或消失,或損毀。可這座《大禹治水圖》玉山,卻奇跡般地安放在原地,從未移動半步,也未損壞分毫,可能與玉山的巨大和特重有關,也可能是神靈的保佑吧!這也印證了乾隆皇帝在玉石上的那首詩:“功垂萬古德萬古,為魚誰弗欽仰視。畫圖歲久或湮滅,重器千秋難敗悔”。

#1樓
發帖時間:2015-12-14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