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論壇:玉器貫穿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玉器與青銅器、瓷器三者更是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的象征。一次次的翡翠原石選購,一刀刀的翡翠工藝,使這塊翡翠在歷經千年的滄桑變化,時間讓人遺忘了歲月的痕跡,繁華喧囂如煙塵般散去,沉淀下的還是*為動人的…… 時至今日,國人仍然愛玉,這種穿越時空的愛, 不僅是因為玉本身的美感,更主要的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玉,石之美者”,玉器在中國的大地上從未消失過,從*初的為美而裝飾到后來轉變為祭祀禮器,從寄托*理想的人格到回歸世俗的歷程,這其中伴隨著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與變遷,記錄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靈魂。玉器的出現距今已有八千多個春秋,人類社會步入到新石器時代后,文化在交融中得到加強與統一,從崇拜自然轉向崇拜人格化的神,玉器也逐步的系統化和禮制化。
玉的人格化,春秋戰國時期,佩玉之風盛行,孔子說過:“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意思是說君子的德行就好比是玉,溫暖而有光澤,此稱之為仁。依據孔子的意思可以看出,玉凝結了君子所有的美好品德,君子的德行就應該如玉一般溫潤細膩,君子比德的思想在孔子的理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這樣的比德,賦予了玉的豐富內涵,玉成為君子必配的器物,也成為高尚品德的象征。即使到了現在,人們一想到玉聯想出來的必是美好的事物,君子比德與玉,更是借物激勵我們,時刻要保持一顆仁、知、勇的心,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精神文化素養,確立更高的人生觀,價值觀,*觀以及更高的追求;神化的玉,在傳統文化中,玉是天地匯聚成的精粹,是有靈性的,在喪葬上的神秘作用,奠定了玉在宗教中重要地位。春秋時,先人下葬,或口中含玉或以玉覆面,到漢代以玉斂尸之風更盛,還出現了將整個身體包裹的玉衣,統治階層上下,厚葬之風彌漫,對喪事格外看重;到隋唐以后,玉的內涵產生了巨大的轉變,玉的宗教和禮儀作用被逐步淡化,只被當作美麗的材料有玉佩戴裝飾,玉的取材也更加現實化,結合當時流行的元素創作了許多寓意豐富的工藝品,玉器進一步進入尋常百姓家,更加世俗化,然后便有了收藏家開始對翡翠投資了。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