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玉器是在戰國晚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在造形、紋飾及制作工藝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特別是立體化紋飾、圓雕玉器的出現,不僅成為漢代玉器的標記,而且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戰國晚期玉器的圖案很規律,隨著谷紋、蒲紋、云紋、乳丁紋的相繼興起,一種平面立體化的新式動物紋開始出現———以附屬的姿態依附在飾滿規律紋樣的傳統器形旁邊。這種形紋設計從戰國晚期延續到西漢早期,成為新舊交融的過渡期風格,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戰漢”。不過,到了漢代,玉工舍棄了傳統的規律性紋樣,改以立體化的動物紋作*盤性的設計,讓立體化的動物紋飾從附屬性的地位躍升為視覺美感上的主角,從而開啟了玉器*面立體化的時代。在*近頗為轟動的西漢海昏侯墓葬中,陪葬玉器除卻前朝遺物,本朝的都帶有立體化的特征。
漢代的平面立體化紋飾已經發展成熟,尤其在某些精品玉器上的表現極為突出。玉工不僅用凹弧面來區隔動物的肢體,還采用多視點的組合方式塑造動物的形體,并以精湛的藝術鏤空襯托出絕美的造形。
例如西漢時期的片飾玉(圖①)。此器具有長方形的邊框,框內透雕螭龍紋和鳳鳥紋。其中螭龍紋為主紋,表面用凹線區隔龍首、身軀、肢體等部位,而且每個部位都呈現不同角度下的形象:*為側面,頸部為后面,胸部為左前方,身軀為側面,臀部則為左后方。整個龍紋即在多角度的形體變化中呈現出扭頸、轉身、擺尾的感覺,而螭龍周邊采用“藝術鏤空”法透雕成空,小型管具鉆磨的圓孔正好位于龍形勾卷處,讓立體化的螭龍造型擁有髦尾翻飛的生動美感。
除了平面立體化的表現之外,漢代也興起了浮雕式的動物紋樣。浮雕式動物紋樣可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二類。浮雕動物紋同樣具有凹弧面和多視點的立體技法,但是突起的軀體能夠產生更多的變化。尤其是高浮雕動物紋,可以透過高低不同的雕刻技法,營造上下起伏的動感,使動物紋增加栩栩如生的效果。
例如西漢時期的玉劍璏(圖②)。此器呈長方形,表面用管鉆法減地,制作二個高浮雕螭龍紋。大龍昂首挺胸、四足張開,雄踞于四分之三的器表上,小龍身體卷曲地縮于一旁。玉工透過深刻后的高浮雕來突顯大螭龍的威武與霸氣。而卷曲在器緣邊的小龍有著昂揚的*,仿佛在劣勢之中仍有奮力一搏的勇氣。二者之間的張力,就在高高低低的肢體動作中彌漫開來,營造出漢代高浮雕動物紋特有的戲劇性效果。類似的紋飾亦可見于江西省南昌塘山公社七里大隊所出土的漢代玉劍璏上。
珠寶論壇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