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不解悶熱,浸染著窗外的桂樹葉。水珠是小的,由葉柄滑過葉脈聚成更大的一顆,然后沿葉尖脫落,滲入軟軟的地表。滴水造繁華,似有百般繾綣。
街道依舊,樹檁生風,氣息回轉中夾雜著難耐的情緒。
偶然看到一家銀匠鋪,散發著古樸味道的銀飾讓我情不自禁的靠近。柜子里有銀項圈、銀手鐲、長命鎖、銀鈴、銀生肖等,瓷實的質感,且洗練明亮,帶著親切而又久遠的氣息。在這個充滿浮華的塵世里,它靜靜地保持著樸實無華的外表,散發出月光般溫潤的光華,內斂,平靜,單純,與世無爭。沒有黃金的璀璨和奢華,如安靜、簡樸、謙卑的人生。
民間傳說“銀”是可以避邪的,能助小孩子安定心智。于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大人們都給自家出生不久的孩子佩戴銀飾。這些銀飾是民間匠人手工打制的,印象較深的有銀項圈、銀生肖,或雕刻上名字,或一句祝福語,或一幅精美圖案。每一款都有自己的寓意和特色,*,甚至有時候差別就在于打制時的小小瑕疵。古樸的銀飾,伴隨著周而復始的生活,閃爍著自然的成色和韻味。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民間工藝漸漸零落,機器生產的銀飾逐漸替代了手工制品。批量生產的銀飾,鏤空雕花做得美侖美奐,拋光打磨更是精致無瑕,卻終究沒有賦予它靈魂與個性,以至冰冷僵硬。當傳統審美觀念和人文精神像這手工打制的銀飾一樣,被置身在蕭瑟的瓦礫上的時候,古老技藝的內容與形式,就只剩下一個尷尬而又無奈的表情了。
如銀的歲月賦予了生活不同質感,或華麗繽紛、或樸實歸真,如何抉擇,*在乎人的一念之間。
配戴已久的銀飾,終將褪色。但生活還是生活。在每一次的舉頭或俯首之際,都告誡自己,簡單做人,規矩做事。如這手工打制的銀飾,舍去其他,只取其規律、道路、法則、本源,把那顆本真的心,尋找出來,開發出來,使之發光,并照亮我們自己。
#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