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玉器藝術品在近幾年價格走勢十分搶眼,風頭蓋過古玉,以至于在收藏界產生“古不如新”的怪現象。不過這種現象會隨著人們對古玉的日益重視而改變,其收藏價值會被重新認識。
上古玉器收藏還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與價格不斷飆升的現代玉器藝術品相比,上古玉器價格走勢相對比較溫和,但這種現象不會維持很久。因為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于文化品位的重視程度相應在逐步提高,承載著不同的思想文化的上古玉器,將會更加受到更多收藏愛好者的關注。
當然,由于當前市場上贗品橫行,假貨泛濫,使得不少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不過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入門并不難,關鍵要要勤于學習和鉆研。
收藏價值被低估
在現階段,上古玉器的收藏價值被低估。
縱觀近兩年收藏市場玉器價格的變化,真正快速攀升的玉器有很多,但不是古玉,而是現代的新品。市場普遍流傳的說法是,隨著資源的減少和人們投資 需求的增加,以優質材料和高檔工藝取勝的現代玉器藝術品價格飛漲,以至于玉器市場上出現了“古不如新”的怪現象,更是有人認為,古玉收藏價值不及現代玉 器。
近十年來玉料價格暴漲,現代新品的價格漲勢則更為無厘頭。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藏家告訴本刊,去年初他曾接觸到一個掛件,對方要價17萬元,因為手頭資金不足,只好放棄。但就在春節后,該掛件居然被一位浙江富商以超過200萬元的價格買走。
而反觀古玉的價格走勢,與現代新品相比,漲幅明顯要小得多。上海資深藏家邵慧明告訴記者,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三星堆文化等各類型的玉石器價格,近年來年均漲幅在20%~30%之間,走勢比較平穩,難以見到暴漲的情形。
古玉價格走勢不及現代玉器藝術品那般迅猛,這并非意味著其收藏價值偏低,相反,其實是被低估的表現。造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藏家惜售、市場了解不太充分等方面。
惜售可能是造成古玉收藏價值被低估的一個重要原因。記者接觸的一些民間藏家手中,藏有不少珍品、精品,連博物館的專家都嘆為觀止。但在現階段,這些古玉極少進入市場流通,仍然處于囤積階段。
而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收藏門檻偏高,可能也是市場對此缺乏足夠關注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缺乏權威的鑒定機構,加之市場中造假手段越來越高明,假貨贗品充斥市場,使得藏家對此心存顧慮。
此外,古玉拍賣受政?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古玉收藏設置的障礙。根據國家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包括古玉、青銅器等在內的藝術品都屬于出土文物,不允許公開拍賣,除非是*品、海外回流等特殊情況,所以上古玉器交易目前還是以小范圍私下交易為主。
收藏難度并不高
上古玉器收藏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高不可攀。
何謂上古玉器?按照業內通行的分類辦法,上古玉器主要是指商朝以前的玉器,距今約3000~8000年的時間,常見的包括紅山文化、良渚文化、 三星堆文化、齊家文化等各類型的玉石器。在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之間,有一段金石同時存在的時代,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之為玉器文化時代。在這段時期,出現 大量的玉石生產工具、兵器、裝飾品以及許多反映當時文明的玉器,這是我國古文化特有的現象。常見的古玉種類有圭、笏、琥、環、玦、佩、鉤、蟬等。
很多人認為古玉價格很高,其實不然。目前市面上古玉并不多見,“開門”古玉難得一見(業內行話,即真品);偶爾有一兩件珍品現世,但價格驚人, 非一般的收藏愛好者所能接受。邵慧明表示,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他以自己的藏品為例來進行說明,一件紅山文化類型的玉玦目前市場價只有7萬元左右,一件良渚 文化類型的玉管約2萬元,這些古玉的價格都不算高。
在拍賣市場上不太容易見到古玉,因此希望通過拍賣等常規方式收集藏品,難度肯定不小。考慮到約九成古玉至今仍散落在民間,因此對于有心的藏家來 說,不妨從民間收購那些傳世藏品。邵慧明說:“在各種類型文化的發源地,均有可能會找到古玉,比如江浙一帶(良渚文化)、赤峰地區(紅山文化)等地的農戶 手中,就能找得到。”
勤于學習很重要
想要涉足古玉收藏,其前提條件是必須懂行,因此勤于學習必不可少。
古玉?貨泛濫,這是不爭的事實。受利益驅使,古玉造假日趨猖獗,已經呈現集團化趨勢,產、供、銷“一條龍”,各種文化類型的古玉均難逃被仿造的 厄運。造假者采用的原料大都是價格十分低廉的劣質玉料如青海料、俄料等;造假技術相當高明,羊玉、狗玉、烤色玉、火燒玉等,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
面對這種現狀,學習便顯得非常重要。香港著名收藏家陸海天為了豐富自己的收藏知識,買書就花了100多萬港元。邵慧明表示,陸海天的經驗值得藏 家借鑒,多看書是為了降低上當受騙的可能。邵慧明比較推崇的權威圖書有兩本,其一為《中國出土玉器*集》,這套圖書分15卷,收集了*國34個省、市、自 治區和特別行政區50多年來在古代遺址和墓葬考古發掘中出土玉器約4000余件(套),時代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個別玉器到民國時代)。另外一本就是《中 國傳世玉器*集》,由我國260多名文博考古單位近千名專家學者編纂,為中國古代玉器斷代的標準器著作。“古玉收藏基本上可以根據這兩本圖書中的資料進行 比對、參照。”邵慧明說。
除此之外,還要積極尋找上手體會的機會。采訪中,邵慧明所展示的藏品給記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件良渚文化類型的神龜,在強光手電的照射下,古玉 特有的光澤從厚重的沁皮內發散開來,柔和而通透,完*不同于現代玉器的亮光;即使是帶著手套輕輕撫摸,也能感受到其特有的潤澤和柔滑。通過邵慧明所展示的 其他藏品,記者了解到良渚文化玉器紋飾結構極有規律,而且曲線多由細小直線構成;孔為兩面對鉆而成,對接處存在偏差;由于古時工藝的缺陷,玉器厚薄不 均……如果不是親身經歷,僅憑他的講解,無論如何也無法形成那些認識。他說:“對古玉所特有的特征,只有通過自己親自上手體會,感受才會更加真切,并形成 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