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錄注冊 發新帖 |
yuxuan
|
“珍珠之邦”——中國 珍珠的歷史與文化中國的珍珠史始寫于 6000 年前的大禹時代。據《海史 · 后記》記載,公元前約 4000 年,中國傳說中五帝之一的大禹定 “ 南海魚草、珠璣大貝 ” 為貢品。根據大禹的生活區域分析,當時的南海應該在今天的江南地區,珠璣與諸暨諧音,今天的珍珠之鄉諸暨,或許就可能是文字記載中*早的產珠區。 據《尚書?禹貢》載云:“珠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其中的嬪,即蚌之別名。 此后的一千余年中,有關珍珠的記載更是不絕于經傳,留傳后世的《詩經》、《山海經》、《爾雅》、《管子》、《周易》等,都有對珍珠的描述。 據《格致鏡原?妝臺記》記載,周文王曾用珍珠裝飾發髻,這至少說明,中國人用珍珠作裝飾的有記載歷史可遠溯至周朝初始。 自秦漢以來,珍珠飾品更是迅速普及,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無不以珍珠裝飾為榮,于是捕珠業開始興起,許多漁人甚至以捕珠為生。漢朝開始區分采珠區,將珍珠產區分為南北兩地。北地以東北的牡丹江、混同江、鏡泊湖等地的淡水珠為代表,史稱北珠,南地以廣西合浦地區北部灣海域所產的海水珠為代表,史稱南珠。 北珠史話 徐蘭所說的北珠,由于人們的濫采而*終滅絕。但在大清帝國之前,北珠一直是歷代王朝的專享貢品。北珠一度盛產于東北三省,以松花江、嫩江、愛琿河等水域所產的質量*佳。再就是牡丹江,由于珠多物美,歷來就有“珍珠河”的美譽。 北珠的采珠史可追溯至后漢,幾乎和《后漢書》上所載的“合浦珠還”同一時間。早在三國時期,人們即知美珠多出于夫余國,夫余國即東北。遼時小國鐵離曾用珍珠、貂皮等物品和遼國易貨貿易。此后的渤海國,也以珍珠向漢室朝貢。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朝貴已重尚之,謂之北珠”。據《梵天廬叢錄》記載:“牡丹江上游,寧安城南,其余巨流中皆有之”。 北珠顆粒碩大,顏色鵝黃,鮮麗圓潤,晶瑩奪目,“實遠勝嶺南北海之產物”,因而備受皇室賞愛。 清朝曾在吉林的烏拉設衙門,置官員專司捕珠業。每年四至九月,總管便派人沿松花江流域捕蚌。水深時,捕蚌者用大桿插入水底,抱桿而下,取蚌出水后,在采珠官監督下,剝開貝殼驗看有否珍珠,往往是百蚌不能獲一,由此可見采珠之難,珍珠之珍貴。 對所采之珠,要在采珠官員的監督下包裝密封,由總管和駐軍首領共同挑選,顆粒大者進獻朝廷,顆粒小者棄之江河,任何人不得私自留存。朝廷對采到大珠者給予獎賞,獎賞往往是按照珠的成色賞以綢緞布匹,或折算成銀兩。如果是有罪之人,可以減免刑罰。吉林長官往往將捕珠之事直接向朝廷奏報,四月,上折奏報的是捕珠者已經啟程,九月上折奏所的則是捕獲珍珠的數目。清廷往往將這些得之不易的北珠按照大小鑲綴在各級王公將官的頂戴上,珠之大小、多少即代表其地位品級的高低。 “大地沆瀣清淵淪,光涵璣斗潛效珍。”北珠的地位之隆,我們大約可以從乾隆皇帝的上述詩句中看到。
合浦珍珠歷代受到皇室的重視,歲歲向皇室進貢。在漢代,合浦有數千人以采珠為生,史稱“珠民”!逗鬂h書?孟嘗傳》曾記載一個“合浦珠還”的傳奇,其故事的真實性我們可以質疑,但我們無可質疑的是其所反映的合浦當時的采珠業的繁榮程度。 晉太康三年(218年),為確;适业闹閷毠⿷,晉武帝特別下詔,派兵守護廉州珠池?嚴令庶民不得自行入海采珠。一應采珠事宜,須由官府統一部署。 明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采珠鼎盛期。明朝歷代皇帝均有采珠令,僅明弘治12年,即采珠28000兩。由于年年開采,到嘉靖5年,因為珠貝少而稚嫩,珠民采不到珠,多有饑餓而死的。當時巡撫都御史林富上疏《乞罷采珠疏》,疏中說道:“嘉靖5年采珠之役,死者萬計,而得珠僅80兩,天下謂以人易珠,恐今日雖以人易珠,亦不可得。” 珍珠的歷史與文化以后歷代合浦珠池都為皇室的重點管轄之地。明嘉靖年間在合浦縣白龍村建立了珍珠城。目前,故宮博物院里陳列的珍珠,大多都是合浦出產的。 歷代濫采使南珠損失慘重,南珠資源終于在清朝后期枯竭了。
珍珠危機的緩解受益于一個名叫御木本幸吉的日本人。 珍珠史上的這一場重大革命發生于19世紀的80年代。在此之前,珍珠都是渾然天成的,成珠不易,采珠更難,從而使珍珠彌足珍貴,即使達官貴人,求到一珠已不是易事,若能求得上等珍珠,更是一生幸事。對珍珠頗有研究的日本人御木本幸吉開始利用并改進了一項古代中國技術,開始人工養殖珠母,成功地培育出人工養殖珍珠,從而將珍珠業由天然采珠推向可以批量生產的現代養殖。 因而,我們可以這么說,珍珠史可以分作兩個階段,其一是十九世紀之前長達數千年的采珠史階段,其二是御木本幸吉起始的養珠史階段。 其實,將這項巨大的榮譽拱手讓給日本人,對于中國人來說確實是不該發生的悲哀。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應該是*上可考證的人工養殖珍珠*早的國家。 這項令日本人引以自豪的養殖技術,早在中國的宋代已經趨向成熟。在宋人龐元英于1167 年所著的《文昌雜錄》中,我們可以看到如下記載:“禮部侍郎謝公曰,有一養珠法,以今所作假珠,擇光熒圓潤者,取稍大蚌蛤,以清水浸之,飼其開口,急以珠投之,瀕換清水,夜置月中,蚌蛤來玩月華,此經兩秋即成珠矣。” 在12世紀時,中國人的珍珠養殖技術已經成熟,甚至從一般珍珠養殖發展到像形珠養殖。養珠人一般將鉛或錫制的菩薩形核體殖入珠母貝體內,放進水中養殖,1—2年之后,養珠人將貝從水中撈出,再從貝體內取出佛像珠。 據史料記載,這樣的佛像珠由于渾然天成,加之宗教推動,可以說是價值連城,給養珠人帶來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這些佛像珠一直被人們代代留傳下來,至今仍可在國內的某些博物館內看到。雖然史書上沒有確切地將這一養殖法詳細記載下來,我們仍可根據現存的佛像珠這一事實及《文昌雜錄》中的有關記載,推知當時流行的養珠法已與現代養殖法相差無幾。
這個發現使御木本幸吉喜出望外,因為這正是他苦苦思索多年而不得的圓珠養殖技術,可謂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不費功夫”。 自此之后,日本養珠業迅速興旺起來,日本珍珠開始步入*珠寶舞臺,從而大大緩解了日趨嚴重的*珍珠危機,并使此前彌足珍貴的極品——珍珠——普及開來,不再成為達官貴人的專寵,而是成為尋常百姓的普通裝飾之物。 我們可以想象的是,當人類*次從蚌殼中發現晶瑩圓潤、燦燦發光的珍珠時,他們很難相信如此寶物竟出自如此平庸的貝類體內。他們將之視為天賜之物,奉若神明。他們守著珍珠,愛不釋手,為其演繹出許多流芳千古的故事與傳奇。 古代希伯來人認為,珍珠是上帝用來點綴伊甸園的。印度人想象中的珍珠是晨露,是神靈將晨露點化出來用以迷惑世人的。在羅馬,珍珠與美神維納斯息息相連。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波堤切利在《維納斯的誕生》一畫中,將女神置于一扇巨?的貝葉之上,從水底緩緩而出,女神抖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潔白無瑕,晶瑩奪目。丹麥人將珍珠與美人魚扯在一起,美人魚思念王子而不得,淚灑相思地,被守護在身邊的貝母蚌珍藏起來,時間長了,眼淚就變成顆顆珍珠。
在素有珍珠之鄉美稱的浙江諸暨,珍珠與中國古代美女西施渾然一體,自古就有“明珠射體孕西施”的傳說。 故事說,月亮女神嫦娥擁有一顆巨大的珍珠。她十分珍愛它,時常帶在身邊,只在外出時讓五彩金雞守護。一天,嫦娥和吳剛溜到桂花樹下私會,又將珍珠留給五彩金雞。金雞便像平日一樣,將珍珠拋來拋去,把玩起來。也該這天有事,金雞玩得興起,結果用力過猛,珍珠一下子彈出月宮,直落九霄云下,掉進浙江諸暨的浣紗溪里。金雞大驚失色,振翅飛出月宮,緊追出來。沒有想到的是,這珍珠原來也是有靈性的?吹酱说仫L景迷人,遠勝寒冷的月宮,她死也不肯回去。眼見金雞追來,珍珠無處可逃,忽見溪邊有一婦人浣紗,它情急生智,一下子跳出水面,徑直飛入婦人的口里。金雞飛來,站在苧蘿山頭,怎么也找不到珍珠,只好長叫數聲,回月宮受罰。婦人回到家中,當即懷下身孕,十六個月后生下一女,就是歷史上的西施。
傳說在中國的南海里生活著鮫女,她們善織一種薄如蟬翼、滑若凝脂的綾綢,名叫鮫綃。鮫女們的集市叫做海市,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海市蜃樓,鮫女們往往在海市里彼此交換產品。人類如果穿上鮫綃所制的衣服,便能走進海市蜃樓,與鮫女同樂。 傳說鮫女是月亮女神嫦娥的侍仆,因為做錯事才給嫦娥罰到海里織綃。每逢月圓之夜,她們常常站在峭石上,遙望月亮,傷心落淚,落下的淚水便是珍珠。面對如此美麗的傳說,唐朝詩人李商隱有感而發,起筆寫下千古名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與珍珠有關的*感人故事恐怕莫過于“隋侯之珠”!俄n非子》記載:“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其美,物不足以飾”!秴问洗呵铩分幸灿“隋珠彈雀”比喻大材小用,可見隋侯之珠在古代流傳甚廣。 傳說戰國時西周隋侯(封地在今湖北一帶)在出巡封地時,一日行至渣水,忽見山坡上有一巨蟒身受刀傷,奄奄一息。隋侯望著巨蟒,惻隱之心大動,遂動手為其敷藥治傷。巨蟒傷愈后,圍著隋侯馬車連轉三圈,依依惜別。 隋侯出巡歸來,走至渣水時,忽見一少兒攔路獻珠。隋侯細問原因,少兒只是不說,隋侯拒絕接受。第二年,隋侯又一次出巡渣水,忽然夢到那個曾經攔路的少年,說他原是那條受傷的巨蟒,一心感念他的救命之恩,只是無以為報,特將冠上明珠獻上,望他收納。隋侯醒來,果然見到身邊有一顆稀世珍珠,大為驚奇,于是將其隨身攜帶。 “隋侯之珠”反映了中國人的“知恩必報”觀念。試想,一條蟒蛇尚且知恩必報,何況人呢?
碰巧的是,公主此時到峭石邊玩耍,正好看到奄奄一息的海生。眼見海生命喪鯊魚之口,公主急忙過來趕走鯊魚,將海生放到峭石上。海生醒來,公主問他為何到此冒險。海生遂將珠民的境況細說一遍。公主感動異常,為救珠民,就將寶珠取出,送給海生。 太監得珠大喜,一邊向皇上報捷,一邊用紅布將其嚴密包裹,鎖入檀木盒內,派重兵押回京城。然而,太監一行走不過數十里,忽見一道銀光劃過檀木盒,太監猛吃一驚,打開珠盒,發現寶珠已然不翼而飛。太監大驚失色,連夜趕回珠城,再逼海生等下海取珠。海生不肯,太監便將其他珠民捆綁起來,揚言道,如果海生取不來寶珠,便將他們一一擲進大海。海生無奈,只得再赴深海,向海公主求救。公主再次獻珠。太監得珠,放掉珠民,但苦無將寶珠安*送走的辦法。一個老人獻計讓他 “割股藏珠”,太監眼睛一亮,當即將股部割開,塞入寶珠,待傷口痊愈后迅即起程。 然而,太監仍然無法?寶珠帶走。在*次失珠之地,又是一道白光劃過,寶珠再返大海。太監驚恐萬狀,深知回去是死,只好再到珠城,卻見珠民們已經逃之夭夭。太監長嘆一聲,面對大海吞金自殺。在合浦珍珠城外有一堆黃土,據說就是太監的葬身之所。 這個故事一波三折,充分顯示出人與珠的血淚關系。在那個“以人易珠”的年代里,皇家逼珠,珠民玩命,一顆珍珠一條命,粒粒珍珠滴滴血呵。一部采珠史,其實就是一部采珠人的血淚史。 不過,傳奇歸傳奇,“割股藏珠”之說確有記載。據《集異記》記載,唐朝開元年間,司徒李勉在睢陽救助一個病危的波斯老人,老人臨終時割開大腿,從里面取出一顆巨大的珍珠送給李勉,說此物乃波斯王室至寶,價值連城,一日突然遭竊。波斯國王下詔,誰能找到寶珠,便賜誰一等公爵爵位,終生榮華富貴。多少人為找此珠不遺余力,老人為得到它,更是費盡千辛萬苦。今天雖然得珠,不料卻落此大難境地,想是命中不該得此富貴,F已不久于人世,承蒙司徒厚恩相助,無以為報,只以此珠相贈。 《廣異記》另外記載,又一個波斯人住進一間客棧,出價二千貫向店主買下門前的一塊巨石,碎石后得一大珠。波斯人拿刀割開腋窩,將珠塞進后揚長而去。 看來,割股藏珠是波斯人特有的藏寶密技。想想也是,波斯人遠行千里,他鄉遇寶,若按尋常法攜帶,極有可能人財兩空。割股藏珠雖然免不了一時疼痛,但絕無喪命失寶之憂。 自從被人類發現的*天起,珍珠就以其稀世的美麗、罕見的潤澤、高貴的品性及神奇的功效,成為權貴階層競相追逐的天下至寶。古往今來,擁有珍珠是每一個人的奢望,擁有稀世寶珠更是成功人士的標志,這是因為,珍珠與財富息息相關,擁有珍珠,就是擁有財富;擁有財富,就是擁有社會地位,擁有尊貴。 在王權時代,珍珠只有一項功能,就是給*增輝。 在古羅馬,珍珠是上流社會的身份標志,貴族身份的高低取決于珍珠的數量、大小和質地。在中世紀的法國,珍珠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只有貴族身份的人才能佩帶,普通的黎民百姓是無福消受的,即使你有足夠的錢買到它們。在英國的伊麗莎白時代,珍珠更是成為皇室的專用品。為達到獨霸珍珠的目的,王室甚至不惜立法以限制庶民佩帶。 1612年,英王室立法說:除王室外,一般貴族、專家、學者、博士及其夫人不得穿著鑲有金銀、珍珠的服飾,亦不得將其使用在其他裝飾之中。 漢大夫晁錯寫道:“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作為比金子還要貴重的珍珠,歷來就是*的專寵,更是他們刻意追求的至寶!赌印氛J為:“和氏之璧,夜光之珠,三棘六異,此諸侯之良寶也。” 對于昔日的皇族及士大夫來說,珍珠的主要作用是裝飾,是炫耀。他們大多用珍珠裝飾冠冕袞服、首飾、車乘,或用以殉葬等,將其視為尊貴與地位的象征。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室愛珍珠,臣下自然趨之若鶩,“富者以多珠為榮,貧者以無珠為恥”,一時間,朝野共珍,使珍珠身價劇增。 據《列仙傳》記載,漢高祖夫人呂后曾用五百金向會稽珠販購買“三寸大珠”,視為至寶;魯元公主聽說后,馬上出七百金購得一顆“四寸大珠”,與呂后比拼。 《后漢書》記載,孝明皇帝乘車上的垂簾是用珍珠串起來的,皇帝冕旒的前后各十二旒,*由珍珠串成;侍蟆⒒屎蠹肮鳌邋戎]太廟時所穿禮服,*都綴有珍珠,公卿列侯及其夫人皆以珍珠裝飾,但用珠多少及珠的尺寸大小都有明確規定。 在中國歷代王朝中,占用珍珠*多者是帝王及嬪妃,其次是貴族及富室大賈。據史書記載,明太師嚴嵩被抄家時,從他家中寶庫中抄出的財富令人瞠目結舌,單是金銀珠寶首飾,就多達159副,計1803件,并有珍珠冠、珍珠頭箍等多達數十件,每一件都是無件之寶。
對于大清國的慈禧太后來說,不管珠價多貴,都無法撼動她的愛珠之心。 慈禧太后把持朝政長達48年,其間搜羅無數世間奇寶,珍珠的數量更是多不勝數。她好古物珍寶,生愛珍珠,死后更是少不了用珍珠殉葬。 據《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的尸體入棺之前,先在棺底鋪上一層鑲寶珠的錦耨,上鑲珍珠12604粒,紅藍寶石85塊,祖母綠 2塊,碧璽、白玉203塊;又蓋一條繡滿荷花的絲褥,上鋪五分圓珠2400粒。身上穿著多層壽衣,僅金絲銹花衣和外罩繡花串珠褂兩件,即用去大珠 420粒,中珠1000粒,小珠1500粒,寶石1135塊。此外,慈禧還在胸前佩戴兩掛朝珠和各種佩飾,用珠 800粒,寶石35塊。身上所蓋之被上有珠 820粒,頭上珠冠,冠上嵌一粒雞卵般巨珠,重4兩折125克,價值2000萬兩白銀,為稀世之寶。 然而,這些稀世珍珠非但未能使慈禧的靈魂得到安寧,反而成為她不得安寢的禍根。1929年,馮玉祥部將孫殿英下令盜墓,制造出震驚中外的東陵盜案,差一點將這位生前不可一世的西太后剝個一絲不掛。據有關報導,盜墓人發現,僅珍珠一項,就有2。64萬顆之多。 至于這些珠寶的命運,更是與慈禧生前的如意算盤大相徑庭,因為它們中的大多數已經流散于*各地,成為社會各色人等獵奪的*。其他不說,單是那顆裝飾在她鳳冠上的巨大珍珠,就可以書寫出一部傳奇。 據1993年2月10日的《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一顆昔日去向不明的天然珍珠在日本露面,首次參展人工養殖珍珠成功100周年紀念大典。這顆大珠重約 114克,名叫“亞洲之星”,據說正是慈禧鳳冠上的那顆。傳說它于約400年出產于波斯灣,先后成為印度莫臥兒帝國和波斯帝國的王室玩物,*后才給這位大清帝后頂在頭上,帶進了墓地。
珍珠的歷史與文化 1978年在一座北宋古塔中發現的一件珍珠舍利寶幢,簡直是中國古人用珍珠堆砌而成的人間奇跡。寶幢是佛教中人用來存放舍利子的特制器皿,有須彌底、經幢、剎等三個部分組成。這件保存逾千年的宋代珍藏,高約122厘米,有珍珠32000顆,顆顆由金銀絲線串連,玲瓏剔透,燦爛晶瑩。整體設計更是巧奪天工,為世間珍品。 此外,它還配有一個由1200顆珍珠綴成的珠寶佛塔,由400多顆珍珠組成的各種盆境,如梅花、蓬萊仙境等。今天,在北京故宮還存放著一個珍珠佛塔,高約1。3米,塔傘用珠1000余顆,塔頂、塔肚及塔門等處用巨珠293顆,價值難以計數。
更貴的珍珠應該是古埃及女王婁巴特拉的耳墜。在兩個耳墜上,各綴一顆巨大的珍珠。關于兩顆珍珠的重量我們已無考據,但它們的價值卻是可以計算得出的。按照史書記載,如果將兩個耳墜中的其中一顆珍珠賣掉,所得的錢財足可使當時的所有埃及人食用一年。 珍珠之王 然而,比起“巴拉旺珠”來,所有這些珍珠只不過是井底之蛙。這顆*上*大的天然珍珠重達6。35公斤,直徑約23厘米,產于菲律賓的巴拉旺海域,因而給定名為“巴拉旺珠”。由于它也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大珍珠,因而也得名“老子珍珠”、“真主之珠”等。 珍珠的歷史與文化關于這顆巨珠的來歷,原也有個故事。傳說它現身于1934年的5月7日。那一天風和日麗,在菲律賓的巴拉旺海域,一群土著達雅人正在捕魚。突然,酋長的兒子大叫一聲,沉入海中。眾漁民奮力相救,將這個青年拉出水中,發現連同出水的是一個巨蚌。 1936年,美國考古學家科布來到巴拉旺地區考古。在這位酋長的家中,他發現酋長的另一個兒子身患重病,遂用藥將其治好。酋長為感謝他的大恩大德,就送給他這顆曠世奇珠。 科布將巨珠帶到美國賣了一個大價錢。后來,此珠幾經倒賣,于1980年落入珠寶商霍夫曼手中,購價為20萬美金,他將其珍藏于舊金山的一家銀行里。據說,此珠現在的估價約為3200萬美元,可以說是珠中極品了。
珍珠與美麗密不可分。我們可以這么說,美麗是上蒼賦予珍珠的特別禮物。金玉雖為至寶,但若不經提煉打磨,便毫無美感可言。沒有美感,它們自然也就毫無價值。而珍珠不同。它天生麗質,一經發現,根本無須任何加工制作,因而才給人們視作上天的恩賜,受到人們的由衷喜愛。 珍珠的歷史?文化 古往今來,珍珠一直被用以對美的裝飾,滿足人類的愛美之心。
首飾一直是珍珠的重要用途之一,許多名貴的珍珠,首先給人們用來裝飾腦袋。在*上排名第六的金冠珍珠,重85克,就是給鑲在金冠之上的,現藏于大英博物館中。 在中國,早在西周時期,周文王就用珍珠裝飾發髻,應該是已知有文字記載的*早頭飾。隋時宮人戴一種名叫“通天叫”的帽子,上面插著琵琶鈿,垂著珍珠。古詩里“昨日官家清宴里,御羅清帽插珠花”,指的就是這樣的帽子。白居易也在《長恨歌》里寫道:“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翅金雀玉搔頭”。 博物館中現今收藏的明代萬歷年間殉葬品中有兩頂鳳冠,上面裝飾有5000余顆大小不等的珍珠。清代皇后的夏朝冠、后妃頭上的鈿口、面簪、帽罩、頭簪等首飾,上面都有珍珠。劉鑾在《五石瓠》中說道:“明朝皇后一珠冠,費資六十萬金,珠之大者每顆金八分。” 珍珠頭飾一直是后宮佳麗、公子王孫們的*愛。即使在今天,用珍珠作頭飾,仍然是女士們的*。 珍珠用于服飾,一直受到權貴們的寵愛。 《漢書?霍光傳》記載:“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珠襦就是用珍珠綴成的短襖,是當時貴人們的穿著。皇帝的朝服,更是鑲滿珍珠。在故宮博物館里收藏的珍珠中,就有一件皇帝的禮服,上面掛著數串垂在胸前的裝飾朝珠,每掛用珠 108顆。按照當時的規制,皇子和其他貴族官員在穿著朝服和吉服時,也掛珍珠,但不能用東珠。 用珍珠裝飾服裝的典型是乾隆的龍袍(18世紀)。龍袍在石青色的緞面上有著五彩刺繡,爾后用米珠、珊瑚串成龍、蝠、鶴等花紋,極其華貴。 如前所述,慈禧更是愛珠者。據說,在她的一件壽袍上,共繡有數十個壽字,每個壽字中綴著一顆巨型珍珠,遠近觀之,真正是璀燦奪目,巧奪天工。
另外,《晏子春秋》記載:“景公為履,黃金之綦,飾以銀,連以珠”。李白在《寄韋南陵冰》一詩中也寫道,“堂上三千珠履客,甕中百斛金陵春。” 所有這些記載,到慈禧腳上,顯然是小巫見大巫。在她的鳳鞋上,雖然到處都是珍寶,但慈禧*愛的,仍然是珍珠。據記載,慈禧認為,珍珠是*適于鳳鞋的飾物。因而,不管哪一雙鳳鞋,她都要讓人鑲上珍珠,*多的鞋面上據說鑲有珍珠近四百顆,繡成各種紋案,庸榮華貴。
珍珠還可以被人們用以裝飾器物,稱之為物飾。這類器物有保存至今的,個個都是國寶。*早的寶飾見于古城蘇州西南隅的瑞光古塔。該塔始建于三國時代,距今已 1700 多年。1978年,人們在塔中發現了北宋時期的一座真珠舍利寶幢,上面鑲綴著32000粒珍珠,可以說粒粒是寶。 古人常將珍珠串成珠簾!尔}鐵論》記載:漢武帝建光明殿時,“皆金玉珠璣為簾箔,處處明月珠,金陛玉階,晝夜光明”。 《晉書》記載:“苻堅自平諸國之后,國內殷實,逐示人以侈,懸珠簾于正殿,以朝群臣”。 除珠簾外,還有珠櫳,即窗欞,上面往往鑲嵌著珍珠。鮑昭在《玩月城西門廨》一詩中說:“峨眉蔽珠櫳,玉鉤隔瑣窗”。 更有甚者,還有用珍珠裝飾殿庭的,譬如說南漢的劉氏朝廷。據《嶺南叢述》記載,劉氏朝廷上,“殿宇梁簾箔率以珠飾,窮極華麗”。 珍珠情話 珍珠是大海中不可思議的奇跡,如同夜空的明月落入凡塵,明潔奪目、圓潤典雅,從古至今,人類都被它深深地吸引。 珍珠的歷史與文化珍珠又名“鮫人淚”。“鮫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美人魚”。珍珠的光輝渾然天成,精致、圓潤、耀眼卻不刺眼,一向是典雅高貴的象征。 珍珠的珍貴是因為它來之不易。天然珍珠的形成,首先是海里的小沙;蚱渌镔|無意墮入貝類的殼里,受到刺激的貝類把自己的分泌將這些小沙粒層層包含,經過貝類長年累月的孕育,才形成了珍珠。而且,珠蚌十分嬌貴,喜歡24-29攝氏度的海水溫度,冷至攝氏11度就會死亡。 作為大海一慷慨饋贈,千百年來,一直深受女士們的推崇與厚愛。用珍珠做成的首飾高貴典雅,適合于各個年齡層次的人士佩戴。在珠寶界的習俗中,珍珠被奉為6月的生辰石,它象征著健康、高貴、能氣和純潔。 東方人將它譽為“月亮上的寶石”,認為它能鞏固友誼,強化心智與記憶。在眾多的珠寶中,它別具韻味,以獨特的風華和品味給人們無比的神秘感和想象空間。
珍珠是用來裝飾美麗的。古往今來,珍珠一直是女性的*愛。從異域權勢顯赫的古埃及女王,到古羅馬時代風情萬種的高貴婦人,可以說個個都是愛珠者。據記載,古羅馬的女人們一直將珍珠視作吉祥、如意、富貴、典雅的象征,她們愛珠如命,甚至在睡覺時也不肯摘下。 英國王室的女士們,尤以伊麗莎白女王對珍珠*為偏好,甚至為獨占珍珠,已經達到心胸狹隘的地步,特別立法以限定他人擁有珍珠。此后的歷代女王或王妃,都有偏愛珍珠的習慣。前不久死于車禍的英王妃戴安娜,也承襲了前任王妃的這一嗜好,對珍珠有著獨特的品味與感受。不管在任何場合,她的身上總是珠光閃閃。 中國的歷代王妃,大都與珍珠有著不解之緣。從西施到飛燕,從武則天到楊貴妃,沒有哪一個不愛珍珠。 愛珠之*當屬慈禧太后,這一點我們已在前面詳細敘述過。在她死后,孫殿英東陵盜墓,將她的陪葬品基本上一網打盡。后來,孫殿英見事情鬧大了,便拿出一些盜墓所得之寶賄賂蔣介石的妻子宋美齡。據溥儀所寫的《我的前半生》記載,在孫殿英送給蔣夫人的所有珠寶中,宋美齡*喜歡的就是來自慈禧鳳冠上的珠子,將它們一一鑲綴在自己的鞋子上。
#1樓
|
|
發帖時間:2011-09-27 |
查看數:
|
回復數: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