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

      1976年,毛澤東去世后,其水晶棺的原料采集工作由當時的國家地質總局*權負責。據已公開的資料,用于毛澤東這口水晶棺制作的東海水晶,重達32.2噸。

 
 
  水晶和石英的化學成份都是二氧化硅。水晶是高溫、高壓下二氧化硅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晶體,石英高溫熔融會變成二氧化硅分子無序排列的石英玻璃。石英玻璃硬度高、結實牢固,熱膨脹系數小,不易炸裂,耐腐蝕性高(除氫氟酸以外,不怕任何物質腐蝕),透光性好。*上至今也沒發現大尺寸的純凈無瑕的水晶,所以,過去一般所說的“水晶棺”,實際上就是光學玻璃(以二氧化硅為主要成份再加上其他金屬氧化物高溫熔化而成)的。當時*上使用的“水晶棺”,實際上都是玻璃鑲在金屬框架中制成的,并不是真正的水晶棺。毛主席是一代偉人,應該讓他老人家安息在真正的水晶棺中。
 
    水晶棺性涼,有玉一般的防腐功能,有利于延長遺體保存時間。此外,水晶棺本身質地耐腐,特別是其透明特性便于人們對領導人遺體的瞻仰,這可能是水晶棺被重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在同樣自然條件下,水晶棺的遺體防腐功能比金絲楠木棺材遜色多了。
 
     由于水晶棺所需2米多長的大塊天然晶體世間難尋,“約2米長、1米寬、0.08米厚的水晶大板,是用小水晶板一塊塊焊接出來的。”曾親自參與研制毛澤東水晶棺的七旬老人曹金瑞介紹說:“焊接這活兒由老技工石維成來干。水晶熔點超過2000℃,必須在熔化的一瞬間完成焊接,他用氫氧焰噴射燈緊盯焊縫操作,厚厚的金屬防護服上冒著煙,得由專人往他身上澆水,雙腳都泡在水里。*終完成的水晶棺板材,石英粉純度達到了‘六個九’——99.9999%——至今**也再沒有人生產出來。”
 
  早在組裝石英玻璃水晶棺之前,北京玻璃研究所已經組裝了兩臺光學玻璃的水晶棺(一號樣棺和二號棺)。*后組裝成的石英玻璃水晶棺因此被稱作“三號棺”。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三號棺)進入紀念堂,替換下K9光學玻璃的水晶棺(二號棺)。1977年8月20日凌晨,毛主席遺體移入紀念堂。1977年9月9日,在紀念毛主席逝世一周年、毛主席紀念堂建成典禮的萬人大會后,毛主席紀念堂開始接待國內外來賓和廣大人民群眾瞻仰毛主席遺容。
 
  *終,反復試驗了10個月,優質的整塊棺材板終于制作成功。據曹金瑞介紹,這些棺材板在被強力黏合成水晶棺后,還要鍍膜,進行光學處理,保證從外面看毛澤東的臉部不變形、不變色。此外,更重要的是,為使遺體能完整保存,水晶棺一定要保證密不透氣。就這樣,1977年8月初,莊重大方、晶瑩剔透、名副其實的水晶棺問世了。水晶棺有一定的防腐功能,但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陳克銓教授指出,僅僅靠水晶棺是達不到防腐作用的,“低溫、避光和隔氧,這是三個*基本的原則。”
 
  陳克銓曾親自參與了毛澤東的遺體處理工作,他說,如果希望保存國家領導人的遺體,通常需要在其去世后兩個小時之內將其體內的血液排出,血液一旦凝固,會增加遺體保存的困難。
 
  此外,領導人的遺體不僅是保證不腐的問題,還要求皮膚的顏色、面容盡量栩栩如生,這就涉及到非常復雜的技術問題。比如,遺體如要長期保存就不能化妝,任何化妝品都對遺體有損害,只能用柔和的、略帶紅色的光照射到面部,以形成一種真實的視覺效果。陳教授稱,遺體保存是項較為高深的技術活,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遺體都是在俄羅斯專家的協助下完成防腐處理的。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存列寧遺體的技術,都是蘇聯的絕對機密。

#1樓
發帖時間:2014-09-04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