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傳說中,珍珠就是大海的淚珠,也是大海的珍寶,祖先們認為當一滴露珠落進海里,正好被一只巨大的貝殼接住,就會生成一粒珍珠。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南海的外面有一種鮫人,她們的外形與人一樣,但是在大海中生活。鮫人在悲傷哭泣時,滾落的眼淚是美麗的珍珠,而且珍珠是否圓潤,與月亮的盈虧有關系。在月圓之夜,鮫人哭泣時,滾落的珍珠特別圓,而在月亮缺一角時,珍珠也就奇形怪狀了。唐朝詩人李商隱在他的名詩《錦瑟》中就寫進了這個美麗的傳說--“滄海月明珠有淚”。
古代印度人想象中的珍珠是晨露,是神靈將晨露點化出來用以迷惑世人的。
希伯來人認為,珍珠是上帝用來點綴伊甸園的。
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波堤切利在《維納斯的誕生》一畫中,將女神置于一扇巨大的貝葉之上,從水底緩緩而出,女神抖落的水珠形成粒粒珍珠,潔白無瑕,晶瑩奪目。在羅馬,珍珠與美神維納斯息息相連。
丹麥人將珍珠與美人魚扯在一起,美人魚思念王子而不得,淚灑相思地,被守護在身邊的貝母蚌珍藏起來,時間長了,眼淚就變成顆顆珍珠。
當然,這些都只是凄美和靈性的傳說。事實上,天然珍珠是氣泡或砂粒偶爾進入貝殼,貝殼中的軟體受刺激,不斷排出珍珠液,一層層地包裹這一外來物而形成的。
原來每一顆珍珠都是一滴眼淚,每一顆珍珠都是一滴有生命的露珠。握在手中,會讓你覺到那種溫潤的靈魂,因為是它們來自于大海的生命。
從哲學家說來,可以解釋為*美的東西往往在痛苦的代價中磨練出來的。這就是大河貞寶的取名之因了。